慶陽網訊(見習記者 王華)在“強縣域”行動中,農業農村部門如何發揮職能作用,為“強縣域”行動提供支撐,日前,記者就此對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高世武進行了專訪。
記者:強農業是“強縣域”行動的支撐,市農業農村局作為主導單位,如何認識該行動?
高世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四強”行動,強縣域在“四強”行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按照市委提出的“工業主導、農業支撐、產城融合、一縣一業、做大做強”的強縣域總體思路,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多元富民產業,構建功能鮮明、經濟繁榮、設施配套、治理有效、普惠共享的縣域發展格局,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省政府立足我市資源稟賦和自然特點,定位8縣(區)為工業主導型,6個縣為農業優先型,為我們抓好強縣域工作指明了方向。
記者:市農業農村局落實“強縣域”行動的目標思路和突破方向是什么?
高世武:落實“強縣域”行動,農業農村當先行。我們將認真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及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強縣域工作部署,按照“保糧、擴畜、提果、增菜”的工作思路,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落實糧食面積、產量任務的同時,持續抓好畜禽產業擴量,以畜禽養殖牽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抓實產業鏈鏈長制實施,以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為牽引,帶動產業延鏈增值;加強農產品品牌培育,提高我市特色農產品市場效益。立足推動慶陽農業現代化,在三個方面求突破:著力構建“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經濟模式,提升農業發展效益;探索實現“一年兩熟”“兩年三熟”種植模式,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快發展以設施蔬菜、食用菌為主的設施高效農業,培育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把我市打造成“一倉四區”,即:新時代“隴東糧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先行區、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示范區、設施高效農業發展創新區,推動我市由特色農業大市加速向特色農業強市轉變。
記者:市農業農村局在落實“強縣域”行動中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高世武:縣域強則全盤活,縣域富則百姓富。實施“強縣域”行動,立足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實際,必須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發揮黨委農辦統籌協調、牽頭抓總和農業農村部門行業職能作用,在抓好糧食生產保安全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一是抓糧食生產保供給。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耕地保護和種植結構管控,防止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旱作農業集成技術,確保全市糧播面積穩定在590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140萬噸以上。
二是抓產業培育增效益。按照工業化思維、全產業鏈思路,突出抓好擴規模、強龍頭、聚集群、建園區、育品牌、增效益重點工作,推動農業產業延鏈增值,提升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實力。持續擴大畜禽養殖規模,在上半年牛羊豬雞出欄增速保持較快增長態勢的基礎上,持續用力,力爭全年牛羊豬雞出欄分別達到預期目標。以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業為牽引,堅持外引內培相結合,做大做強產業鏈主企業和骨干企業,發揮引領作用。發揮縣域優勢,培育首位產業,形成慶城寧縣蘋果、環縣肉羊、鎮原肉雞、西峰生豬、華池中藥材、合水奶山羊、正寧肉牛等區域特色優勢明顯的“一縣一業”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建成寧縣國家級蘋果產業園,獲批認定環縣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鎮原肉雞省級產業園,加快創建環縣肉羊、西峰生豬等7個省級產業園,力爭實現“一縣一園”“一縣多園”,努力構建縣域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持續提升我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是抓鄉村建設夯基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鄉村發展短板,抓好縣域硬件建設,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堅持規劃先行,突出黃土高原特點、隴東民居特色和關中文化元素,推進鄉村建設示范行動,集中力量創建一批省市級鄉村建設示范縣、示范鄉鎮和示范村。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抓好農村廁所、垃圾、風貌“三大革命”,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改造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推進農村供水、道路、物流等建設,改善公共服務條件。
四是抓鄉村治理促融合。強縣域要“軟”“硬”兼施、兩手齊抓,既要抓縣域農業經濟發展,也要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形成共建共享的鄉村善治新格局。依法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級民主協商、議事決策機制,分類晉級推進農村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弘揚農村文明新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興盛繁榮鄉村特色文化,確保鄉村社會和諧安寧、宜居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