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慶祝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我省五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特別報道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五月的隴原大地,暖風和煦、陽光明媚。開窗見綠,起步聞香,抬頭藍天白云……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如今,不斷改善的環境讓更多甘肅人感受到了幸福的含義。
蘭州市黃河風情線游人如織。新甘肅·蘭州晨報記者 裴強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潔
精準治污 守護青山綠水最美底色
初夏的蘭州,黃河碧綠,微風不燥。藍天白云之下,柳綠花紅之間,市民悠閑地散步,健身“達人”奮力奔跑……
蘭州市民劉建國常常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去黃河邊放風箏。
“這些年,蘭州的空氣質量發生了明顯變化,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風箏在天藍水綠的空中飛翔,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了!”劉建國說。
近年來,蘭州市積極創新舉措,鐵腕治污,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實現了從“蘭州灰”到“蘭州藍”的巨大轉變。而今,蘭州更添“常態藍”“四季綠”。
蘭州市花大力氣強化水源地環境保護。西固區水源保護區是蘭州市主城區唯一飲用水水源地,沿河道總長度23.8公里,總面積57.26平方公里。
近年來,蘭州市陸續實施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和蘭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項目,重點實施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水源涵養林建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河道修復、保護區標識建立及維護、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和咸水村生活聚集區生活污水處理建設工程等。這一批工程的落地實施,最大限度削減了進入黃河的污染源,使水源地水質保持或優于Ⅲ類標準,有效預防飲用水水源遭受污染,牢牢筑起了黃河水源保護的綠色屏障。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基礎性、底線性任務,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省“十三五”各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天更藍。全省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7%,14個市州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9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水更清。全省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全省7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4.6%,無劣Ⅴ類水體。18條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完成整治并達到“無黑臭”等級。完成45個地級和111個縣級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
——地更綠。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8.94%,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
黃河岸邊的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墩村景色秀美。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丁生智
多措并舉 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黃河流經甘肅長達913公里,流域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肩負著黃河中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近年來,我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動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為摸清黃河流域細況,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完成黃河流域甘肅段4個水系36條重要干支流的7大類15小類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河道約6000公里,基本摸清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底數。
省生態環境廳分類施策制定整治措施,制定上報“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交辦的4474個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信息系統數據填報,后續將按照“取締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有序推進排污口整治工作,從源頭上規范排污行為、總量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確?!澳赣H河”清水長流。
我省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及5個專責組,構建覆蓋各主要環境要素的地方法規體系及“1+N+X”規劃政策體系。省生態環境廳作為污染防治專責組組長單位,全力減排污、提水質。沿黃流域30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完成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62座,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地級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分別達到97%、93%、97%以上。
甘肅地處祖國內陸,分屬長江、黃河、內陸河三大流域,承擔著全國主要江河源頭水源補給、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五年來,我省以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為統攬,以建設造福人民幸福河湖為目標,多措并舉、協同推進、狠抓落實,河湖長制工作成效顯著,河湖面貌持續改善。全省21934名河長、1065名湖長上崗,履行守河護河“第一責任人”職責,落實巡河、治河、護河“三位一體”責任。
河湖長制實施以來,全省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讓西部河湖生態屏障越來越堅固。敦煌哈拉諾爾湖重現碧波;石羊河下游青土湖水面面積擴大至26.7平方公里,周邊旱區濕地面積達到106平方公里,“石羊河”治理模式成為全國樣本;黑河流域東居延海實現連續15年不干涸,水域面積常年保持在40平方公里左右;疏勒河全程再現大河西流,干涸消失300余年的疏勒河終端——“哈拉奇”重現,并形成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嘉峪關草湖、文縣黃林溝、酒泉花城湖、康縣梅元河等4處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掛牌,金川金水湖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黃河流域甘肅段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
大美祁連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將
狠抓落實 祁連山生態環境由“亂”變“美”
祁連山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突出發揮著“三阻一涵養”的重大作用,其生態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必須把保護修復祁連山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
我省深刻吸取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教訓,堅決扛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動真碰硬整改各類問題,推動祁連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明顯成效。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42座水電站、25個旅游設施項目差別化整治和分類整改全面完成。各級黨委政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進一步壓實;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公眾參與、全民保護意識有效提高,生態環境群防群治和多元化保護的格局初步形成。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給予“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的肯定。
近年來,省生態環境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抓實、抓細、抓出成效,切實筑牢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屏障。
張掖市肅南縣白泉門礦區大灣A片治理區是近年來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2017年,肅南縣實施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進行覆土回填整治,栽植青海云杉3萬多株,現在苗木長勢良好。曾經渣堆遍布、水土流失嚴重的爛河灣已成為苗木蔥郁的云杉林地。
撤人員、拆設施、封礦井、清現場,自2017年開展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以來,我省經過5年的綜合評估,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持續向好。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植被生長狀況總體改善,明顯改善區域占保護區總面積的比例增加37.5%。保護區地表水考核斷面、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優良,其中Ⅰ類水比例達到58%;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同時,我省建立祁連山定期監測分析和評估預警機制,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集中整治向長效常態化監管轉變。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的113項問題已整改完成107項,國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涉及我省的18個問題已整改完成9個。我省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省級自查發現的1845個生態環境問題,完成整改1826個,整改完成率98.97%,自然保護區內新增人類活動疑似問題點位和面積呈現出“雙下降”趨勢。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第一輪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實現14個市州全覆蓋,第二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對14個市州、1家省屬企業開展了督察。針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每年都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會同“公檢法”系統開展打擊危險廢物和監控數據造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聯合行動,有效解決群眾反映生態環境問題。
祁連山國家公園酒泉分局鹽池灣濕地境內迎來返遷的珍稀候鳥。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孟根朝力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成效顯現
生態美則發展優,發展優則百姓富,生態與發展的共贏已然成為關系人民福祉和未來發展的戰略抉擇。
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道路,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轉型發展作用更加突顯。
以金昌為例,綠色發展已帶來“雙贏”局面。據了解,金昌市近年來把“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圍繞重點企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招商引資,打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就地轉化,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下降,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6%,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我省認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建立相關工作機制,對首批納入國家碳市場19家發電企業發放配額,組織對7大行業重點控排單位開展碳排放核查,全省“十三五”碳強度累計下降率達35.44%,超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
我省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分行業制定技術改造實施方案,有序推動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壓減生鐵產能160萬噸、粗鋼產能174萬噸,關閉退出煤礦100處、化解過剩產能1400萬噸,全省能耗強度控制在合理區間。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確定全省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及綠色礦山創建的重大措施和重點項目,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穩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省生態環境廳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初步構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1+7+4”規劃體系,遴選7大類311個重大標志性、示范性工程項目,建立“十四五”規劃項目儲備庫,估算總投資135億元。
生態建設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綠色都來之不易。
目前,我省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成效逐步顯現,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慶祝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我省五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特別報道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五月的隴原大地,暖風和煦、陽光明媚。開窗見綠,起步聞香,抬頭藍天白云……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年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如今,不斷改善的環境讓更多甘肅人感受到了幸福的含義。
蘭州市黃河風情線游人如織。新甘肅·蘭州晨報記者 裴強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潔
精準治污 守護青山綠水最美底色
初夏的蘭州,黃河碧綠,微風不燥。藍天白云之下,柳綠花紅之間,市民悠閑地散步,健身“達人”奮力奔跑……
蘭州市民劉建國常常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去黃河邊放風箏。
“這些年,蘭州的空氣質量發生了明顯變化,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風箏在天藍水綠的空中飛翔,整個人的心情都好了!”劉建國說。
近年來,蘭州市積極創新舉措,鐵腕治污,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實現了從“蘭州灰”到“蘭州藍”的巨大轉變。而今,蘭州更添“常態藍”“四季綠”。
蘭州市花大力氣強化水源地環境保護。西固區水源保護區是蘭州市主城區唯一飲用水水源地,沿河道總長度23.8公里,總面積57.26平方公里。
近年來,蘭州市陸續實施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和蘭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項目,重點實施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水源涵養林建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河道修復、保護區標識建立及維護、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和咸水村生活聚集區生活污水處理建設工程等。這一批工程的落地實施,最大限度削減了進入黃河的污染源,使水源地水質保持或優于Ⅲ類標準,有效預防飲用水水源遭受污染,牢牢筑起了黃河水源保護的綠色屏障。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基礎性、底線性任務,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省“十三五”各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天更藍。全省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3.7%,14個市州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9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水更清。全省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全省7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4.6%,無劣Ⅴ類水體。18條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完成整治并達到“無黑臭”等級。完成45個地級和111個縣級地表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
——地更綠。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8.94%,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
黃河岸邊的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墩村景色秀美。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丁生智
多措并舉 筑牢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黃河流經甘肅長達913公里,流域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肩負著黃河中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近年來,我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動擔負起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為摸清黃河流域細況,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調查,完成黃河流域甘肅段4個水系36條重要干支流的7大類15小類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河道約6000公里,基本摸清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及污染現狀底數。
省生態環境廳分類施策制定整治措施,制定上報“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交辦的4474個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信息系統數據填報,后續將按照“取締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有序推進排污口整治工作,從源頭上規范排污行為、總量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確?!澳赣H河”清水長流。
我省成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及5個專責組,構建覆蓋各主要環境要素的地方法規體系及“1+N+X”規劃政策體系。省生態環境廳作為污染防治專責組組長單位,全力減排污、提水質。沿黃流域30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完成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62座,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地級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分別達到97%、93%、97%以上。
甘肅地處祖國內陸,分屬長江、黃河、內陸河三大流域,承擔著全國主要江河源頭水源補給、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五年來,我省以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為統攬,以建設造福人民幸福河湖為目標,多措并舉、協同推進、狠抓落實,河湖長制工作成效顯著,河湖面貌持續改善。全省21934名河長、1065名湖長上崗,履行守河護河“第一責任人”職責,落實巡河、治河、護河“三位一體”責任。
河湖長制實施以來,全省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讓西部河湖生態屏障越來越堅固。敦煌哈拉諾爾湖重現碧波;石羊河下游青土湖水面面積擴大至26.7平方公里,周邊旱區濕地面積達到106平方公里,“石羊河”治理模式成為全國樣本;黑河流域東居延海實現連續15年不干涸,水域面積常年保持在40平方公里左右;疏勒河全程再現大河西流,干涸消失300余年的疏勒河終端——“哈拉奇”重現,并形成5平方公里左右的湖面。嘉峪關草湖、文縣黃林溝、酒泉花城湖、康縣梅元河等4處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掛牌,金川金水湖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國家驗收,黃河流域甘肅段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
大美祁連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將
狠抓落實 祁連山生態環境由“亂”變“美”
祁連山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突出發揮著“三阻一涵養”的重大作用,其生態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必須把保護修復祁連山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
我省深刻吸取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教訓,堅決扛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動真碰硬整改各類問題,推動祁連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明顯成效。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42座水電站、25個旅游設施項目差別化整治和分類整改全面完成。各級黨委政府“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進一步壓實;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公眾參與、全民保護意識有效提高,生態環境群防群治和多元化保護的格局初步形成。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給予“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的肯定。
近年來,省生態環境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抓實、抓細、抓出成效,切實筑牢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屏障。
張掖市肅南縣白泉門礦區大灣A片治理區是近年來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2017年,肅南縣實施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進行覆土回填整治,栽植青海云杉3萬多株,現在苗木長勢良好。曾經渣堆遍布、水土流失嚴重的爛河灣已成為苗木蔥郁的云杉林地。
撤人員、拆設施、封礦井、清現場,自2017年開展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以來,我省經過5年的綜合評估,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持續向好。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植被生長狀況總體改善,明顯改善區域占保護區總面積的比例增加37.5%。保護區地表水考核斷面、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優良,其中Ⅰ類水比例達到58%;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同時,我省建立祁連山定期監測分析和評估預警機制,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集中整治向長效常態化監管轉變。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的113項問題已整改完成107項,國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涉及我省的18個問題已整改完成9個。我省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省級自查發現的1845個生態環境問題,完成整改1826個,整改完成率98.97%,自然保護區內新增人類活動疑似問題點位和面積呈現出“雙下降”趨勢。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第一輪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實現14個市州全覆蓋,第二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對14個市州、1家省屬企業開展了督察。針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每年都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會同“公檢法”系統開展打擊危險廢物和監控數據造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聯合行動,有效解決群眾反映生態環境問題。
祁連山國家公園酒泉分局鹽池灣濕地境內迎來返遷的珍稀候鳥。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孟根朝力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成效顯現
生態美則發展優,發展優則百姓富,生態與發展的共贏已然成為關系人民福祉和未來發展的戰略抉擇。
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道路,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轉型發展作用更加突顯。
以金昌為例,綠色發展已帶來“雙贏”局面。據了解,金昌市近年來把“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圍繞重點企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招商引資,打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形成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就地轉化,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下降,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6%,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我省認真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建立相關工作機制,對首批納入國家碳市場19家發電企業發放配額,組織對7大行業重點控排單位開展碳排放核查,全省“十三五”碳強度累計下降率達35.44%,超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
我省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分行業制定技術改造實施方案,有序推動鋼鐵、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壓減生鐵產能160萬噸、粗鋼產能174萬噸,關閉退出煤礦100處、化解過剩產能1400萬噸,全省能耗強度控制在合理區間。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確定全省綠色環保產業發展及綠色礦山創建的重大措施和重點項目,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穩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省生態環境廳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初步構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1+7+4”規劃體系,遴選7大類311個重大標志性、示范性工程項目,建立“十四五”規劃項目儲備庫,估算總投資135億元。
生態建設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綠色都來之不易。
目前,我省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成效逐步顯現,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